玻璃钢工艺的发展历程
玻璃钢是多种复合材料中的一种。玻璃钢是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俗称,是目前技术比较成熟且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复合材料。玻璃钢于1932年在美国出现,1940年以手糊成型制成了玻璃纤维增强聚酯的军用飞机的雷达罩,其后不久,美国莱特空军发展中心设计制造了一架以玻璃钢为机身和机翼的飞机,并于1944年3月在莱特一帕特空军基地试飞成功。从此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开始受到军界和工程界的注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种材料迅速扩展到民用,风靡一时,发展很快,1946年纤维缠绕成型技术在美国出现,为纤维缠绕压力容器的制造提供了技术贮备。1949年研究成功玻璃纤维预混料并制出了表面光洁,尺寸、形状准确的玻璃钢模压件。1950年真空袋和压力袋成型工艺研究成功,并制成直升机的螺旋浆。60年代在美国利用纤维缠绕技术,制造出北极星、土星等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壳体,为航天技术开辟了轻质高强结构的最佳途径。在此期间,玻璃纤维-聚酯树脂喷射成型技术得到了应用,使手糊工艺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大为提高。1961年,片状模塑料(简称SMC)在法国问世,利用这种技术可制出大幅面表面光洁,尺寸、形状稳定的制品,如汽车、船的壳体以及卫生洁具等大型制作,从而更扩大了玻璃钢的应用领域。1963年前后在美、法、日等国先后开发了高产量、大幅宽、连续生产的玻璃钢板材生产线,使玻璃钢制品形成了规模化生产。拉挤成型工艺的研究始于50年代,60年代中期实现了连续化生产,在70年代拉挤技术又有了重大的突破,近年来发展更快。除圆棒状制品外,还能生产管、箱形、槽形、工字形等复杂截面的型材,并带有环向缠绕纤维以增加型材的侧向强度。在70年代树脂反应注射成型(简称RIM)和增强树脂反应注射成型(简称RRIM)两种成型技术研究成功,进一步改善了手糊工艺,使产品两面光洁,现已大量用于卫生洁具和汽车的零件生产。1972年美国PPG公司研究成功热塑性片状模型料成型技术,1975年投入生产。这种玻璃钢最大的特点改变了热固性基体复合材料生产周期长、废料不能回收的问题,并能充分利用塑料加工的技术和设备,因而发展快。制造管状构件的工艺除缠绕成型外,80年代又发展了离心浇铸成型法,英国曾使用这种工艺生产10m长的复合材料电线杆、大口径受外压的管道等。从上述可知,新生产工艺的不断出现推动着玻璃钢工业的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对玻璃钢的研究改变了仅仅采用玻璃纤维增强树脂的局面,人们一方面不断开辟玻纤—树脂复合材料的新用途,同时也发现,这类复合材料的比刚度、比强度不够理想,满足不了对重量敏感,强度和刚度要求很高的尖端技术要求,因而开发了一批如碳纤维、碳化硅纤维、氧化铝纤维、硼纤维、芳纶纤维、高密度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增强材料,并使用高性能树脂、金属与陶瓷为基体,制成先进复合材料(简称ACM)。这种先进复合材料具有比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更好的性能,是用于飞机、火箭、卫星、飞船等航空航天飞行器的理想材料。
在飞机上培育的碳纤维技术的应用逐渐扩大到体育用品(网球拍、高尔夫杆、钓鱼杆、比赛用汽车、比赛用快艇等)、由于地震而引进的道路或桥梁的修建。碳纤维增强塑料需求量逐年增长,目前世界上碳纤维的需求量大约在4万吨左右。现在,研究开发汽车、高速铁路车辆、舟船、风力发电机、高速转动的制纸机、机器人、高层建筑、大桥、开采深海石油等方向的应用取得了进步。今天,在地球方面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防止地球环境的恶化。人口的增长和产业的发展,化学燃料的使用量的增大,这些都导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及气温上升,为了有效地利用石油、煤炭、天燃气,需要移动的器械必须轻量化。玻璃钢/复合材料可以使重量变轻,高性能玻璃钢/复合材料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